“來平陽看地的朋友越來越多。”今年“五一”過后,徐陽每天都要接待來越南看地的中國朋友。平陽省位于越南南方、胡志明市的正北方,被胡志明市、同奈省和貝河圍繞,面積接近7000平方千米,2009年平陽成為越南吸引外資的第三大省。
徐陽從事的生意主要是辦公家具制造,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其生產的產品在首批加征關稅名單中。“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只是一個因素,國內人工等生產要素漲價較快也是造成工廠搬遷的問題。目前國內一個人工的平均工資在4500元到5000元之間,而在越南則只要2500元。”
正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所言,中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是全球經濟分工的必然結果,如同當初中國自歐美、日韓及港臺地區承接同類型產業轉移一樣。
平陽土地市場一天一個價
2016年,徐陽在朋友的鼓動下在平陽買了一塊大約2萬平米的地,當時這塊地只是作為備胎,沒想到3年后備胎轉正。徐陽購買時的地價是57美元/平方米,現在已經漲至90美元/平方米了。“早知道當時多買點地,我們一起過來的人有人一次性買了40萬平方米,現在靠著土地升值都賺了不少錢。”
徐陽告訴記者,現在每天都要接待幾撥從國內過來投資的朋友。平陽已經開了好幾個工業區,地價也是一天一個價。一塊地理位置偏僻的土地,“五一”之前還賣45美元/平方米,現在47美元/平方米已經是一地難求。
貿易摩擦升級之后,東南亞儼然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的投資熱土。
2018年末華南美國商會公布了一組針對中國和美國企業的調查報告,接受此次調查的中國和美國公司都表示感受到了加征關稅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其中,美國公司對消極影響的感受要高于中國公司。
由于兩國可能向對方征收更多的關稅,因此大多數受訪公司表示他們考慮將生產、組裝和供應轉向第三個國家,東南亞是首選。調查數據還顯示,44%的公司表示,貨物清關速度變慢。38%的公司表示,進出口審查更為謹慎,許可證的批準周期變長。
貝恩咨詢公司高級合伙人表示,中美貿易摩擦正在推動許多跨國公司重新考慮他們現在在中國的制造業業務。
該公司分析指出,那些進入中國加工,然后銷往美國的商品,如紡織業、電子制造加工行業會受到較大影響。從長遠來看,東盟是一個替代供應鏈基地。
不過,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近日表示,中國擁有龐大的高素質勞動力人口、完善的產業體系、安全穩定的政治環境,這都是中國產業鏈的發展優勢,“想用貿易摩擦的壓力把中國產業鏈擠出去是不現實的”。
他談道,隨著中國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一些中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是全球經濟分工的必然,如同當初中國自歐美、日韓及港臺地區承接同類型產業轉移一樣。“而中高端產業鏈在升級和加強,不會因貿易摩擦改變。”
“中國制造”角色難以替代
實際上,無論產業高端還是低端,先行或有意闖蕩東南亞的中國企業主也疑慮重重。
王春亮是一家塑膠玩具企業老板。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有想去東南亞試一試的想法,但是仍有些猶豫。
“和國內成熟的加工制造業相比,越南還只是剛剛起步,較為落后,找個螺絲釘都要跑到幾十公里以外,而這些問題在東莞三公里范圍內肯定能夠解決。此外越南的文化和國內大相徑庭,國內的工人掙錢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加班,特別是假日加班有三倍工資,積極性更高,但是在越南則很少出現這種情況。更為重要的是,當地的局勢不算穩定,因此較為猶豫。”
王春亮透露,中國制造在國外客戶中還是相當有口碑,此前美國客戶表示愿意雙方共同分擔加征的關稅,但是自己考慮再三還是拒絕了,“主要還是利潤太低,一般來說簡單的加工制造利潤都不到10%,有些甚至只有5%,即使客戶愿意承擔一半的稅費,對我們來說仍是無利可圖。現在還是要練好自己的內功,掌握議價權,而不是一味被壓價。”
在第124屆廣交會上,有采購商認為東南亞的制造業很難取代中國,Esschert Design的亞洲區采購代表Bram認為,中國制造的產業體系化、技術標準化使其“中國制造”的角色無法被替代。
“對于一個成熟的工業體系而言,其所能夠抵抗的外部壓力、挑戰和風險以及自身調節的能力遠超過市場的想象。”Bram對中國制造仍持樂觀態度,他表示:“根據一些我們合作伙伴的市場數據分析,中國制造已經逐步向中國智造轉變,目前大量產業已經從過去的低端代工進入了高端生產行列。”
Bram指出,目前東南亞各國只處于品類優勢而非行業優勢,生產優勢呈區域分散性,并且這一優勢多半是依靠資源、人口紅利、產業扶助等因素。顯然,無論是越南的服裝制造還是印度的電子商品生產,目前都十分依賴于低成本的人力勞動,與此同時,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產業效應。
印度采購商RAJ Budhiraja也認為,貿易摩擦確實讓印度的訂單量有所上升,但目前依然局限于小、散訂單。當前印度制造業的水準無法承接大型的國際訂單,而東南亞地區的整體水準也是如此。
對于上述采購商的表態,徐陽和王春亮也都較為認可,不過他們認為仍需要警惕,雖然東南亞的制造業在現階段和中國仍有巨大的鴻溝,但是這個鴻溝并不是無法彌補的。“隨著部分制造業企業逐漸進入東南亞,東南亞的制造業的設計、品質都提升很快,以我們平陽工業區為例,現在有7成左右的廠商都是來自中國內地,他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訂單、就業,還帶來了工藝和品質。”徐陽表示。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也已積累了40年的經驗,供應鏈技術、設備配比、熟練工人培訓等等一系列生產要素已經沉淀了大量資金和經驗,中國在這些方面已經有了大量的積累,雖然目前東南亞奮起直追,但這種先發優勢并不會一朝一夕被趕上。
“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說明,我們高端家具暫時就沒法拿到越南生產,因為其中有一道烤漆工藝,對于溫度和時長要求較高,如果掌握不好會出現配色不均,或者易脫落的情況,目前這個技術在國內已經運用成熟,良品率在99%以上,但是在越南工廠則至少低十個百分點。”
森榮手袋已在2017年投產越南工廠,歡迎參觀